复习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艺术,在临近中考时,如何复习,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功效,是每位教师在教学中应琢磨的永恒话题,我认为必须要有相关的策略,才能打好升学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内化课标吃透说明
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的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是包括课程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实施建议的说明。课程标准不仅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更重要的是它对命题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首先,在理论上确定了教育考试的测量目标;其次确定考试内容、范围和选择试题背景材料的出发点;第三,试题设计考虑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改进,而这两点,依赖于课标的确立,因而把课标深入理解,化为平日教学的指南针,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作为老师必须把握教材,教材是课标的最主要载体,是课标的具体化。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往往脱离教材的作法是不明智的。
每年在中考前夕,教师手中,都会有考试说明,不要以为这是简单的一套样题和几个方面的规定,一定要把考试说明吃透,这份材料是对考试命题的指导性说明,规定了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原则、考试范围、考试形式、试卷结构等,是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也是考试与考生联系的唯一渠道。
二、研读试卷学会命题
考试前,我们总会把上一年度的或近三年的试卷拿出来,还有的教师会把各省份的试卷放在一起,分析归纳,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这种作法很值得提倡。
对我市近几年的中考试卷的研究,发现试卷的结构大体上分为五个板块:积累与运用、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阅读和写作。在稳中求新,每年都有新题出现,总体思路没有太大的变动,这也是从社会稳定这个大背景下考虑考试这种评价方式的。同时也为我们的复习减少障碍。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每年的中考命题,尽管内容不同,题型种类繁多,作用各异,但根据考试的基本规律,各种题型的特点,可归纳命题的一般原则:
试题抽样应具有代表性原则;试题表述具有简明性原则;试题之间彼此独立原则;试题难易适度原则;试题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1]
我们教师应揣摩每份试卷中所传达出的信息,并把信息化为试题,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学会制定双向细目表。双向细目表,可以检测试题是否覆盖学科教材的全部内容和各能力要求,又能反映各部分内容和各能力要求所占的百分比。在复习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内容制定相关的细目表,在此过程中要考虑试题的编制是否围绕三个维度设计。如果能精心设计每份复习试卷,我想一是让学生熟悉试卷的结构及考查的目标,可以消除学生在考场上的紧张心理,知道试卷中没有偏题、怪题、陈题;二是在复习中可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因为每份试卷要讲究科学性和适用性,不是随意找点题就完全一份试卷的命制的.
三、突显本质关注生活
李海林老师在《语文工具论批判》一文中指出:“语文课程首先是一种实践活动。即以‘语文’为中心内容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2]叶老当年给这门学科定名时的解释“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就体现了这一目标。现实中人们也是这样认为的。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第一属性,人文性是第二属性。语文学科主要是以课文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那么课文所必然负载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自然要比单纯语言的人文内容要丰富得多,而且其融合在一起的整体效果要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对学生产生更为有效的教育效果。
当我明白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后,就会明白,我要复习什么内容,怎样复习。
(一)归纳社会热点问题
入题材料“鲜活”、有时代气息,重在考查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说能够起到很好的检测作用。
在2008试卷中看到,“地震”“奥运会”“冰冻雨雪”等话题成为卷面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媒体关注的焦点,只要不死读书,这些材料学生都应该接受过,不会觉得陌生。生活的每分钟都在发生着变化,中考仍在不断创新,学生们必须复习全面,另外要多读书多看报,关注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新鲜事。
(二)体现地域特色
在分省独立命题的今天,地方卷正呈现“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追求地域特色也成为各地命题者自觉遵循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3]因此,挖掘地域性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更能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在具体的现实中学语文、用语文,并在此过程中更了解家乡,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地域特色首先表现在独特的地域文化上。作为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挖掘地方特色。
(三)传承传统文化
在2006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中,有一道阅读理解题,文章的题目是(《中华瑰宝--太极拳》)。这篇千字左右的文章,介绍了太极拳的起源、发展,以及在当今世界上的广泛传播,让人们了解了太极拳在陈氏家族中繁衍,又走山陈氏家族,发展成杨式太极拳,进而走向全国;又在世纪伟人邓小平题词的推动下,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在中考试卷中出现介绍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文章,这大概是第一次。重视传统文化,回归传统,这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可喜的趋势。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国学、国粹的孔子学院也正在世界各国逐步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走向世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可以抓住“鲜活”,聚集“前沿”,弘扬“精神”,在试题中认识了语文,在语文中了解了中国。
四、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在枯燥的复习或者说题海中,怎样利用时间,如何安排进度,用什么样的形式等问题要在复习前有个明确的计划,遵循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复习。
(一)以点带面
每个知识点都能复习到,但不能做完所有的习题,相同的问题我们寻求的是方法,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在复习写景文章时有一个写作上的特点——可调动人的各种感官描写。说到此,可以让学生从学过的文章或做过的习题中找到这样的句子或段落。散文《春》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诗歌《破阵子》“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写作中如果写“热”不出现“热”字,但处处描写的闷热的气氛,也可调动人的各种感官。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明白,这点知识就像一线,把各方面的知识串在了一起,同时,对于这个知识点系统地复习了,加深了印象,因而在复习中可多采用这种专题式的方法,以点带面。
(二)先块后面
语文试题近几年来有所改革,但大体的板块没有变。所以复习也是“有法可依”的。从“积累与运用、口语、综合性学习、阅读及写作”五大板块入手,再细化每一个板块,在“积累与运用”中再分出若干个小块:字词、语句、古今优秀诗文的积累以及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阅读”这是占全卷近30%比例的一个检测学生综合能力的板块。要重点训练,可按文言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几个不同的文体入手,由课内到课外,强化知识点,在练中把培养知识与能力有机的结合。不同文体结束时,可在一张试卷出四种文体的文章让学生作答。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以上每个板块都落实到位,就可以让学生做中考模拟试卷,全面、系统的掌握答题的技巧和方法。
(三)调面补块
在学生解答每份试题时,老师都要详细批改,对于共性问题做好记录,对于个别出现的问题,要一对一的辅导。在批阅中发现的问题要高度重视,把问题摆出来,是哪一块的知识,就补哪里,哪怕多花些时间也是必要的。不能听学生在课堂上的答题声,要看学生在试卷中笔试的结果。如果老师认为讲清,学生懂了,有必要在调整一套试卷的习题,让学生再练习一次,看实际效果决定下一步的复习内容。
五、调控心态缓解压力
考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考试的参与者——考生来说,考试过程实质上一场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学生考试心理是指在考试这一特殊的情景下,考生不停地联想已有知识与所考题目间的联系,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及由此引发的生理上的反应。如何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发挥正常的能力水平,不仅是考生应思考的问题,作为中学教育工作者,除了做好教学工作外也当积极借鉴考试心理学的理论,努力实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考试心理。
许多考生在考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开始有了情绪反应,并且随着考试日期的接近,情绪波动幅度越来越大,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类比较典型的心理状态。
(一)积极的、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
平时学习成绩较好、学习满意度较高,又得到老师和家长鼓励的学生,其心理状态,是比较兴奋,但有节制,不紧张,乐于交谈有关考试的问题,对考试充满期待,对于考试信心十足。
(二)过于高估自己的心理状态
有些学生平时学习不踏实,对知识的学习浅尝辄止,而自己又盲目自信,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超前沉浸在一种自我陶醉的成功感之中,往往越临近考试,他们会越忐忑不安,而一旦进入考场,就有可能出现精神紧张、思绪混乱,平时能做的题,此时也一筹莫展。
(三)消极、敷衍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大多发生在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身上。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考生考前表现出为情绪消沉、倦怠、浑身无力、反应迟钝、态度冷淡,对考试不感兴趣或厌倦,听到同学谈论考试问题会选择逃避,甚至于产生放弃考试的想法。[4]
针对考前自高自大、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辅导学生尽量保持乐观向上的兴奋状态,这样对学生考试中水平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可能尝试运用以下策略进行应对:(1)目的要正确,降低求胜的动机,考试前进行放松训练,努力使自己的身体处于一种宁静、和谐的静息状态。研究证明,在这种状态下,利于学生全面回忆学过的知识结构,找出遗忘点,进而对症复习,这比体育锻炼、完全休息或临阵磨枪都更有利于提高考试效果;(2)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如其分的估计,要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有客观准确的估计,养成自我监督情感的习惯,提高调节和控制情感的能力,通过自我正确评价,确立适当的目标;(3)减轻考生的精神压力,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心理合理的分析,让学生有倾诉烦恼的对象;(4)注意活动、休息和营养
北师大家教网官方网站:http://www.beishidajiajiao.com
联系电话:010-52491386 15712934673
相关话题:北京家教中心、北京家教、北京家教网、北京大学生家教、北京一对一家教、
北京英语家教 北京高考家教 北师大家教 北京家教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