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沟国书院:学生也能当先生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位于海淀区车道沟,“书院”即以此命名。迈进挂着兽头门环的红色大门,迎面的影壁上绘着人物水墨图,上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一诗,意境颇好。转过影壁,眼前一亮,古色古香的长条桌椅按过去书院的形制摆设,木制书架上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类参考书目,一旁的几张八仙桌可供学生小组讨论使用,而三架木制屏风的另一侧却是十几台电脑,可谓中西合璧,浑然一体。除用于上特定的书院课程外,学生在休息时间可随意往来,在此阅书籍、查资料。
陆云泉介绍,书院课程每周都有,利用选修课或午休时间开展,打通了文、史、哲、理各学科。教学模式仿照古代书院,上讲坛的既可能是专家、老师,也可能是学生。讲演者准备好论题后,用海报形式告知全校师生,感兴趣者届时即可前往。这些讲演不是一个说、其余听,而是台上台下随时可以平等交流,甚至辩论。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跳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理工实验班:院士当导师,对接大学课程
从去年起,北理工附中首次开设理工实验班,今年仍计划面向全市招收30名学生。实验班作为统招专业,没有加试面试,学校根据考生志愿情况按中考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进入实验班后,学生第一学期每周有半天时间在大学校园、实验室学习大学为实验班专门订制的课程。陆云泉说,大学先修课程包含的领域很广,一个学期有17到18个讲座,内容可能涵盖生命科学、数字对抗技术等领域。学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开设先修课程就是让他们“推开一扇门,选择一条路”。
从高一第二学期开始,学生根据兴趣方向分成小组,一个班三十几人能分成十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大学专业导师,由院士、博导等指导学生进行课题项目研究。此外,学校还会给每名学生配备一名中学导师,负责高中大学的衔接课程学习。每周,学生有半天时间在大学上课,课程安排完全由大学设计,与大学课程衔接,学生可使用大学的所有资源,重点实验室也向学生开放。这种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还使他们今后能更顺利地与大学专业对接,避免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去年,该实验班有7个项目进入北京市科技创新大赛,全部获奖,其中包括2个一等奖。
今年学校高中共招370人,其中01专业统招210人,特长生49人(体育21人、艺术18人、科技10人),名额分配48人;02专业30人(理工实验班);03专业33人(统招择校)。
少年科学院、学生校长助理:让学习不只在课堂上
除了理工实验班的学生,学校的其他学生也有机会接受院士、博导的指导。学校的社团模式与其他学校不同,采用少年科学院模式,目前有天文、气象、机器人、科技创新、DI、无线电测向、车模等7个研究所。感兴趣的学生可报名,参加培训。学校最终将从中选拔较有潜质的孩子加入。一个研究所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DI研究所的负责人宋老师说,该所有十几个孩子,近期准备参加一个国际比赛,在选拔时,会根据比赛要求挑选协调能力强、会编故事、擅长手工制作的学生。
学校还会通过3分钟演讲的形式,从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中选出15名校长助理。每天3人值班,负责了解、发现学校存在的各种问题,更重要的是,每周他们要向校长递交报告,除汇报问题外,还要写出自己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案。陆云泉说,学习不一定在课堂里,这些对学生而言,同样是一种领导力的锻炼。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收获。利用这些提案,学校还真解决了不少问题。
北师大家教网官方网站:http://www.beishidajiajiao.com
联系电话:010-52491386 15712934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