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北京-北师大家教网“度”,哲学名词,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改变事物的质,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变。(《现代汉语词典》)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的积累越过了“度”,就发生质变。对于导语的设计也是这样,越过了这个界限就会走向反面。
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话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教学也是如此,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一篇新课文时,好的导语就像一块磁铁,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使其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因此,良好的导课艺术是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开讲是否成功和顺利,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内创造的成败。因为有精彩的开讲,才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然而,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当下的阅读教学导语出现失“度”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家教北京-北师大家教网 :
一、重视不足,导语缺失。
很多教师导语重视不足,觉得课上用导语简直浪费时间,于是通常会直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忽略导语。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平时的常态课中。教师常常会用这样的言语呈现: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文章。教师平淡无奇的一句话,丝毫不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于是很多情形下,我们的学生会懒懒的跟着老师这样的要求打开课文,平淡无奇地去学。
二、重视过度,导语滥用。
也有些教师知道导语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起着重要作用,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矫枉过正现象,滥用导语,出现了大而无当等现象。笔者听一位教师教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上课,为了渲染气氛,教师让一学生演讲《今天,我们与众不同》,两分钟后,教师表示因为时间关系就不予以点评了。接着,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乐曲(《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仔细听,并提出要求: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概括听到的乐曲。学生相继回答了“美妙”“激情”等,教师最后进一步归纳,这一环节总共用了十分钟时间之多。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很重视导语,但太过了,没有把握好度。
三、储备不足,导语僵化。
阅读教学的导语设计,应建立在教师对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但是由于只是储备不足,备课不能充分,对教材分析不够,导语出现了僵化单一等现象。例如,笔者听到一教师授课一个单元课文下来,上课的导语总是这样一句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上节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课。
僵化的导语必然会导致僵化的教学,从认知角度上看学生接受程度也一定会受影响。那么,如何把握导语设计的“度”呢?笔者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一、导语设计以学情为基点。
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运用导语的目的,无非是搭建引导学生阅读的“桥梁”,因而,导语的设计也应遵循这一规律,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弄清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现状和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找准切入点,面向全体学生,引发他们学习兴趣。不能大而无当,生硬僵化。例如,我们在八年级学习鲁迅的作品时,导语设计时就可以以复习检查鲁迅资料的形式展示。
二、导语设计以文本为维度。
由于对文本的理解涉及到读者、时代、心境、情绪等多种因素,所以,作者的原意、文本的意义、读者的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差距会因不同个体的解读而加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导语设计的内容应以文本内容为维度:可以和文本的具体内容相关;可以和文本渗透的情感相关;也可以和作者的创作背景相关;……。
例如,教授《观舞记》时,笔者利用了和舞蹈有关的内容导入:师:我们六班的同学喜爱音乐,有的还有舞蹈方面的特长,肯定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印度舞蹈
师(播放印度舞蹈补充):请大家用心欣赏舞蹈,看后用简洁的语言评价一下,可以从服饰装扮、舞姿等方面。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适时小结):优美的旋律,婀娜的舞姿,妩媚的打扮,让人如醉如痴。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冰心一同走进《观舞记》,看她是如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迷人的舞蹈。
(通过以上导入,学生立刻对课文有了兴趣,纷纷去查找文中有关舞蹈描写的具体语句。)
有位老教师在教《拿来主义》一文时,其导语的设计就是以学生的课外阅读入手的。“我们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很浓,阅读的范围比较宽泛。我初步统计了一个,半个学期以来,同学看的杂志种类多达六十七种。书的种类也很多,有‘唐宋诗词’,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也有不少外国文学作品。那么对于古代的和外国的文学作品,对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什么态度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经这一导语的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目的性就更加明确了,反过来,通过课文的学习,又能指导学生进一步搞好课外阅读,一举两得,妙哉!
三、要以目标的达成为效度
有效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有效教学需关注教学效益,因而更需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效度。所以导语设计要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文本,要关注其有效性,要注意其设计的形式,可以是“单刀直入法”,也可以是“激情导入法”等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感知水平等去进行设计。
课堂实录片段一(在(2)班的授课片断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春酒》,你们回去预习了吗?
生(齐答):预习了。
师(微笑):那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好吗?
生(齐答):好。
……
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因为开头少了一些铺垫,学生进入课文速度较缓慢,整个过程显得有点死板。
课堂实录片段二 (在(6)班的授课片断)
师:喜庆的元旦刚过,再过不久,我们大家很快就能闻到浓浓的年味了,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畅谈一下来说一下南京的新年有哪些习俗?
生1:吃汤圆。
生2:元宵节有灯会。
生3:吃团圆饭。
生4:贴春联,包饺子吃 。
师(小结):过新年的气氛永远那么温馨,它在我们记忆深处永远是那样的深刻,喜庆的年味到了正月十五就会落下帷幕,慢慢淡去。可是台湾作家琦君的家乡浙江温州瞿溪一带,过了元宵灯节,家家将会有一个特殊的节目,再度掀起节日气氛的高潮。那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跟随她记忆的脚步,循着她的笔触,走近她的文章《春酒》,去寻找答案,下面我们把课文打开……。
……
(有了这些铺垫,学生情绪高涨,迅速进入了文本,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及主题,学生掌握得较好,能基本理解琦君的那份“春酒“里渗透出来的乡味……。)
好的导语常常就是引导一次解读实践的开端,就是解读一篇课文的入口。导语完了,整篇课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也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好的导语应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唤起学生的“现场感”。好的导语相当于认知心理学上的所谓“先行组织者”,它首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散漫的状态进入相对紧张的状态,从自主的状态转换到受控的状态,使他们在大脑皮层和有关神经中枢形成对本课新内容的“兴奋中心”,迅速作出上课学习的姿态。好的导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导语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注意“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为她虽是一个细节,但有时往往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北师大家教网官方网站:http://www.beishidajia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