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家教网:在死神的眼里,爱是怎样的?他试图透过一群在战乱中挣扎着生存的人解读人性的光辉与罪恶,爱与恨。对于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梅明格,1939年是她生命的转折点。元首为了他“光辉”的“日耳曼梦想”点燃了蔓延世界的战争火种。而莉赛尔因受父亲“共产主义分子”的身份牵连,不得不被母亲送到更安全的家庭。
她失去了弟弟,离开了母亲,在陌生的人群与环境中惊恐万分,茫然无措。
再休伯曼家,她第一次细致地去体会这种情感。她或许无法清楚地描述这种感觉,但她能够感受到。在燃烧着无形的战火的慕尼黑大街上,莉赛尔一次又一次地体验着由这些火焰带来的另一种感觉,并非灼痛,而是火光传递出的温暖。
那是汉斯·休伯曼身上烟草、油漆混合的味道。当他用油漆教导莉赛尔认识字母,当他在莉赛尔为元首疯狂的行径表示憎恨时惊恐交加地警告她,当他冒着生命危险收留犹太人,当他用八支烟为莉赛尔换来一本书……
那是罗莎·休伯曼喋喋不休的抱怨和看似粗鲁的行径。当她责骂莉赛尔,当她默默为犹太人准备食物,当她为莉赛尔取出藏好的书……(北师大家教网www.beishidajiajiao.com)
那是马克斯·范登博格在梦中与元首的拳击搏斗。当他与莉赛尔交换噩梦,当他为莉赛尔亲手绘制一本书……
那是鲁迪·斯丹纳成为杰西·欧文斯那样出色的运动员的梦想。当他在冰冷的河水中为莉赛尔捞起书,当他与女孩分享同一块糖果,当他向死去的飞行员怀中塞进他工具箱中的泰迪熊,当他在昏黄的灯下因找西服而错过一个亲吻……
还有莉赛尔·梅明格,她如同一个窃贼贪婪又谨慎地渴望一切可触及获得的书本,她为重病的马克斯祈祷,她在地下室给轰炸中惶恐失措的人群朗读安抚他们,她看到汉斯的灵魂从废墟中站起来拉响手风琴,她跪在死去的少年旁边失控地亲吻他冰冷的身体……
那就是爱吗?在那个每个人都为之疯狂的年代里,正义、良善、爱已被历史罪恶和意识形态颠倒,所有人身不由己地被卷进命运的洪流。为了生存,良知可以泯灭,杀戮被合理化,信仰能够背弃,“爱”是这样一个孱弱的字眼。
但是莉赛尔·梅明格做到了,她对书本的渴求让那充满人性的文字的力量在她心里扎根、生长,直到足以庇护他人——成为森林。她并没有做出惊世骇俗的壮举,仅仅是依靠自己力量尽力地去爱身边的那些人——这就够了。人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抗拒死亡,但他们依然能依凭爱与命运抗争。在爱面前,死亡丧失了骇人的力量。
这是一个时代与一代人的悲歌。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他们在夹缝中努力生存,抛弃羞耻感,显得卑微而可怜。但是非颠倒的世界,仇恨与无知的狂热不会遮蔽所有人的双眼,铅灰的阴云不会永远沉沉压在人们头顶;血火带来的不会只有葬送,它将同时伴随光亮;剑带来的不会只有死亡,那必将伴随新生。
在募尼黑大街的废墟中,必然还会有夏日的香槟酒的味道,手风琴依然会响起,死去的人离开,但活着的人的生活仍将延续,因为在最黑暗的年月里,人们没有放弃爱。(北师大家教网www.beishidajiajiao.com)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把自身的强力奉献给精神性孱弱的爱。因此在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力围捕滥杀之下,休伯曼一家在屠刀下拯救、收留马克斯。他们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并且一直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从来没有人说过放弃。那个勇敢的犹太拳击手在梦中和德意志的元首搏斗,从昏迷中挣扎着苏醒。犹太人和德国人一同呼吸,陷入沉静的睡眠――这在当时的时局下是如此不可思议。它的降临并不因为神明,那就是爱。它不属于一个热烈的拥抱或者一个甜蜜的亲吻,它沉默地蛰伏,等待着春暖花开的光明季节到来热烈地绽放,但它亦无畏黑暗与死亡。
如同冻土层上顽强生长的苔原植物,在漫长的痛苦后会盛开华丽的花朵。历史的车轮无情的碾压过去,比车辙更深的,只有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