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生家教资料:高考结束,各地高校即将进入录取程序。2012年,915万名高考考生中将有685万人被录取,录取率为75%。1977年,570万人中录取27.3万,录取率只有4.8%。35年间,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空间经历了“大跃进”式的增长。但北大、清华只有两所,一流专业非常稀缺。谁,凭借何种标准,进哪所学校,依然是事关考生命运的核心问题。
通过代考被录取、各种关系生及靠幕后金钱交易而上大学的情况,都直接冲撞了底线,无论在哪种公平观下,都要对之保持零容忍。问题只在于考试法至今难产,录取规则被权力与人情锈蚀,各种违规屡禁不止。现实中争议最多的,是分省录取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之间谁更公平的问题。
北大教授张千帆的研究显示:广东、安徽考生考进北大的概率只有北京考生的1%,上海考生进复旦的机会是全国平均机会的53倍,山东考生的274倍,内蒙古考生的288倍。高考招生的本地取向已到触目惊心的地步,这进一步刺激了高考移民。
有观点认为,站在资金来源的角度,部属高校当照顾全国纳税人,地方高校应以本地考生为主。以此为由,的确可以对部属高校的本地化做部分纠偏。为避免招生名额的过度地方化,2006年,教育部曾要求各部属高校在当地的招生比例控制在30%以内。但是,这个30%比例的依据何在?本地院校又该定什么比例合适?或干脆对别省考生一个都不取?
可以说,以资金来源分配招生名额依然未称公平。部属院校固然从当地获得土地和部分资金支持,地方院校却也有相当部分专项经费来自中央。况且,中国是单一制国家,央地财政关系并未完全法定化,强干弱枝的分税制是通过真刀真枪的央地博弈才建立起来。我们的现状依然是全国一盘棋,中央仍强势地在各省之间进行财政转移支付。这种财政格局,要厘清资金来源并不容易。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绝大多数高校的财务状况现在还一片朦胧。2010年“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规定: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算决算方案,财政性资金、受捐赠财产的使用与管理情况等应主动公开,但中国政法大学一份《2010~2011年度高校信息公开观察报告》显示,“211工程”中的112所大学中,没有一所公开经费来源和年度经费预决算方案。如果连高校的资金构成状况都不清不楚,又如何据此分配各省招生名额?
北师大学生家教网官方网站:http://www.beishidajiajiao.com/
相关话题:北京家教、北京家教中介、北京家教网、北京大学生家教、北京家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