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家教报道10月28日得到老教协全面复课的通知,次日便接收到市奥校的相关消息,这犹如给“禁奥令”扇了两个大大的耳光,以此像是宣布着今年的禁奥令就此败北。大部分的奥数培训班也开始了正常复课,有些手脚比较快的,早在上月就已经改头换面的复课了。要想整顿奥数还需下很大的功夫!
“变脸”重演,仅换一张“皮”
在9月底10月之交,北京一些教育培训机构调查发现,奥数班“反封杀”的势头很猛,他们纷纷打出“拓展思维”“快乐数学”等新旗号,应对此番清理整顿。
北京市某示范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杰,一年级就在某机构学习奥数。不久前,该机构培训老师告诉小杰家长,北京市不允许教育培训机构再办“奥数班”,家长和学生可以选择不学,也可以退费。但小杰所在“奥数班”十几个同学,没有一个人选择退出,所以他也照常去上课。
据北京家教跟踪发现,小杰的“奥数班”已经改名为“数学思维培训班”。据该机构北京分校的陈老师介绍,“现在的数学思维课,偏难的奥数题不讲了,但也讲一些有难度的题型,应付学校数学考试的附加题没有问题。”据了解,该培训班的学费是一学期15节课计2720元。
小杰妈妈发现,现在的教材与以前的“奥数班”没太大差别,只是换了书皮包装而已。在小杰的教材——《数学思维训练课程(五年级秋季)》中看到,孩子需要学习分数计算、循环小数、定义新运算等内容,其难度与奥数题相差无几。
小杰妈妈说,现在不允许升学与奖项挂钩,但小升初考试中的附加题难度超出了课本范围,不学奥数根本不会做。
“‘禁奥令’只是一项临时措施。”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在研究办法,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使各类培训与义务教育阶段升学脱钩,让奥数成绩在小升初过程中彻底失效。”
处罚不力,像吹过一阵风
50年前诞生的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本来是为了发掘超常的数学人才,但在中国奥数却与升学挂上了钩。为了制止近乎疯狂的奥数培训,各地陆续出台了相关禁令。
2003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下发通知,取消现有的各种数学奥林匹克竞赛。2009年起,云南实行“招收学生不与奥数挂钩,升学考试不与奥数挂钩,高考不允许奥数加分的”三不政策。2012年,教育部也出台了叫停奥数培训班的监管令……
然而,诸多禁令的效果是,当时“泼了冷水”,没过多久又“热乎起来”。业内人士分析,禁令不好使的原因,一是奥数成绩与名校录取挂钩,导致市场需求旺盛;二是对违反禁令者缺乏实质性的处罚。
上个周末,记者在呼和浩特市一家教育辅导机构发现,参加奥数培训的孩子满满一屋子。一名王姓家长说,为了应付小升初,不得不将孩子送到这里,因为不少名校对于奥数特长生有照顾。
在新东方教育集团小升初项目负责人易浩看来,没有市场就没有买卖。如果教育资源是均衡的,家长也不会择校,奥数培训也不会这么火。
“这么多年了,还没听说哪个学校校长违反禁令被处分的。”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刘波说,就像春秋时期的孙武,不杀掉违令的吴王爱妃,就不可能带好队伍,有关部门应该从这一典故中获得启示。
多方“勾结”,难断的利益链
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说:“奥数比赛来到中国后被异化了,‘奥数班’背后是一个利益链,名校借此抬高门槛,培训机构借此敛财,部分教师从中牟利,孩子成了受害者。”
“相关利益方对政府禁令置若罔闻。不打破这一格局,有关禁令只能是隔靴搔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家长让孩子上奥数班,是为了择校,而择校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有关,并且形成了畸形的利益链。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袁芳艳介绍,他们对2012年北京小升初现象进行调查发现,目前择校行为依然普遍。
例如“共建”,北京西城区海淀区初中入学工作意见中将“共建入学”均列为入学办法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北京市小升初“共建生”比例约占总人数的10%。
北京人大附近的一所名校,小升初择校费50万元到80万元,家长为公司副总裁的“共建生”赞助费20万元起。一些小学热衷于“推优”,一些中学也热衷于“选优”。然而,各种荣誉称号评选,也给人为操作留下了空间。
“有的家长‘拼关系’,有的家长‘拼金钱’,可是对多数家长来说,只能让孩子‘拼奥数’。”袁芳艳无奈地说。
北京清华园教育集团副校长闻风认为,奥数博弈怪圈不打破,就算禁得了奥数,语文、英语等也会成为博弈工具,并且产生新的利益链。因此,解决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必须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这样才能铲除奥数与升学挂钩的土壤。